標籤

Translate

搜尋此網誌

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

Kidsread KIDsREAD 點讀筆與點讀貼紙應用分享

 KIDsREAD 點讀貼紙在使用上有一個特色,也是許多人遇到的問題: 

貼紙設計為了可以重複黏貼,黏性較弱,這樣的設計雖方便,但實際使用時卻經常脫落。尤其是貼紙尺寸小,當孩子操作點讀筆時,貼紙不小心掉落在地上,讓人非常困擾,甚至需要花時間滿地找。


像這樣~~時不時就會分離


解決點讀貼紙脫落問題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找來了以前辦公室常用的"保護膜標籤"或"自黏便籤"作為輔助。

解決方案的利與弊

  1. 利: 

    • 使用保護膜標籤,可以牢牢固定貼紙在書本上。

    • 減少貼紙掉落的困擾,使用體驗大幅提升。

  2. 弊: 

    • 損失了原本可重覆黏貼的功能。

因為我購買了大全套點讀貼紙,目前手邊貼紙數量充足,暫時無需擔心再利用的問題。此外,KIDsREAD 的貼紙是可以另外購買的,所以我把它們當作耗材來使用。與其天天花時間找掉落的貼紙,不如確保它們牢牢地貼在需要的位置。

為什麼點讀貼紙需要好好保護?

貼紙上有編號,這些編號對應到點讀筆的音檔。如果貼紙缺少或順序被打亂,會導致以下問題:

  • 放音檔需要手動更改檔名,非常麻煩。

因此,保護好"連號"貼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

我的實務操作範例

  • 選擇適合的固定方式:

    • 使用保護膜標籤覆蓋貼紙,避免脫落

    • 根據音檔依序貼上本子,小朋友就實現音檔撥放自由了




這些方法讓我在使用 KIDsREAD 點讀筆的過程中更加輕鬆,孩子也能享受順暢的學習體驗。不知道其他家長是否有類似的經驗?歡迎一起分享交流!

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

提升英文學習的實用工具 Kidsread KIDsREAD 點讀筆 非部落客開箱 購買心得

哥哥開始學習英文了,放學後我們沒有選擇讓他去安親班,而是請公婆代為照顧。這樣的安排讓他的英文複習變得困難重重,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改善這個情況,並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工具。

解決播放音檔的難題:為何選擇點讀筆?

一開始,我嘗試用 CD 播放英文教材,但對孩子來說,要找到特定的片段需要一直按「下一首」,這非常麻煩。而且家裡的弟弟會不斷把 CD 弄出來,根本無法專心聽完整段音檔,因此這個方案完全行不通。

接著,我考慮用平板播放音樂,但目前我們希望減少 3C 的使用,所以這個方法也被排除。

那麼,如果是我自己學英文時,會選擇怎麼做呢?這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常用的 點讀筆,於是我開始尋找適合孩子的點讀筆。


為何選擇 KidsRead 點讀筆

市面上的 點讀筆品牌 很多,經過一番研究後,我最終選擇了 KidsRead 點讀筆,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理由:

  1. 保值性
    KidsRead 點讀筆的產品質量較高,未來如果要轉售,二手市場也能保持較好的保值性。

  2. 配套書籍的選擇性
    KidsRead 提供了多款 英文學習書籍,二手市場容易購得,偶爾也會有優惠團購,價格相對親民。相比其他昂貴的套書組,這樣的選擇更加經濟。

  3. 點讀貼紙的靈活性
    KidsRead 點讀筆附帶的大量點讀貼紙讓我非常滿意。哥哥現在學習的 Show and Tell 教材,每一本就需要用掉近 140 張貼紙,這正好符合我對教材靈活性的需求。


真實購買開箱分享

外觀與包裝

KidsRead 點讀筆的外包裝非常厚實,內部還用氣泡紙保護,包裝設計感覺專業且用心。

使用體驗與缺點

這支 點讀筆 的價格較高,使用後發現它還是有不少小瑕疵。筆身有些微小的毛邊和接縫處的處理不夠精細,此外,充電孔仍使用過時的 Mini USB,而如今大多數設備已經改用更快的充電標準。

耳機孔我們並沒有用到,要找到兼容的耳機線也蠻困難。

花費與配件

我購買了兩支 點讀筆大全套,總共花費 5,140 元。價格偏高,但考量到它的多功能性和貼紙的實用性,仍然認為值得投資。


點讀貼紙的應用價值

哥哥目前使用的 Show and Tell 教材,每一本就需要用掉將近 140 張 點讀貼紙。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這些點讀貼紙來配合補習班的教材,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更加靈活,避免盲目購買貴重套書組。




小提醒:購買時的注意事項

最後,我想提醒家長朋友們,選擇學習工具時不要盲目跟隨部落客的團購推薦。看似價格優惠,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孩子的學習需求。若購買不符合需求的教材,很可能會將它們轉售給二手市場,造成不必要的浪費。 


點讀貼紙的應用

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

https://s9522333.blogspot.com/2025/01/kidsread-kidsread.html



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

Gemini - AI 是否可以取代工程師 [已移除電子郵件地址]

 我是QA工程師,我有受益於AI的誕生,但是也有些苦惱,我想我要被AI取代應該還有一些安全疑慮,所以我可以存活著,最近用AI產生測試資料真的遇到很困擾的問題。

像這樣,我看到一堆[已移除電子郵件地址],我是要怎麼測,結果我還是要自己產測試資料。


Gemini 
為改良Gemini,同時妥善保護隱私,我們只會篩選一部分的對話,且會透過自動化工具移除個人識別資訊(例如電子郵件地址和電話號碼)。